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

关于高祖和吕后、惠帝关系的一点点看法

以下都是一家之言,纯属个人看法。语言组织能力不太好,可能会比(fei)较(chang)混乱,希望有人能有耐心看下去QWQ

大概算是长文。

 

关于吕后:

在我心中这两位就是天作之合,能超脱男女之情的那种。他们之间的感情嘛,更多的应该是事业上的合作伙伴之间的同事情(?),然后就是对成婚多年的结发妻子的那种亲情,还有一些是感激之情吧。至于真要谈到什么男女之情,一开始应该有,但后面都变成亲情了。

首先要说的是同事情。有不少人把吕氏一族仅仅当成外戚来看待,我觉得不然。因为吕氏在汉建国之前就已经和功臣集团绑定了,同时吕氏本身就是功臣集团的一支。

吕后的兄长吕泽,“发兵佐高祖定天下”。既然是“佐”,就证明他不是像樊哙他们那样只掌握了军队临时指挥权,而是自己组织军队协助高祖打天下。而且在彭城之战兵败溃逃时,“是时,吕后兄周吕侯为汉将兵居下邑,汉王间往从之,稍稍收其士卒”, 居然是刘邦“从”吕泽!借了吕泽的兵东山再起!所以我觉得为什么吕泽吕释之能第一批封侯,是因为人家真的有功劳。不过也有很多人说封侯是因为吕后,这个嘛,个人观点不同吧。

还有一个纯属猜测,没有什么史实根据的。

因为没有记载刘邦和吕雉成婚的具体时间,所以我做以下推测:

惠帝生于公元前210年,孝惠皇后张嫣生于公元前202年,只相差了八岁。而鲁元公主又是公元前202年才嫁给张敖的,同年就能生孩子,我撑死了算她才十四岁,那也至少比惠帝大六岁。所以我觉得邦雉成婚时间不会迟于公元前216年。而陈胜吴广公元前209年起义,高祖也是那个时候起义的。所以我盲猜高祖躲在芒砀山只躲了一年,不然……惠帝是怎么出生的?难道……?

也就是说刘邦和吕雉是过了至少六年相对正常的生活的。那刘邦的一帮丰沛弟兄,卢绾樊哙夏侯婴什么的,串串门不会是很正常的事情吗?鲁元公主和惠帝也是他们看着长大的吧?他们和吕雉也很熟吧?那么一群人怎么样也吃过几口吕雉做的饭喝过几口她倒的水吧?所以我猜测吕雉和丰沛功臣集团的联系从一开始就打下了深厚的基础,应该也说得过去?樊哙就更不用说了,是吕后的亲妹夫,和刘邦是连襟,自己也战功赫赫。你说他会和吕后不熟吗?我觉得不太可能。而且当初吕雉因为刘邦逃跑而被抓去坐牢,还受到了身为沛县监狱小吏的任敖的保护呢。

刘邦,也不知道是受了什么影响,好像大众对于刘邦的印象就是“小人”、“无赖”、“流氓”。可是史记里明明说的是“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啊,而且通过很多事情也能看出来这就是个豪爽大气的一条汉子好吧。虽然他很喜欢骂人,动不动就“竖子”又自称“乃公”什么的……在我心中他就是个褒义词的,流氓吧XD

而且我始终觉得他不太是个真的有多么……冷血无情(大概是这样的形容词)的人来着。虽然刘邦基本和朱元璋并列被称为诛杀功臣最凶猛的皇帝,但是一个比较大众的说法是,平民(其实刘邦算是伪平民)出身的皇帝杀功臣的原因都一样,树威啊。大家出身起点都一样,甚至有的人还高级一些,大家就是合伙人的关系,就是你厉害一点,让你当头头。结果你告诉我现在要看你脸色吃饭了,心里到底服不服这真的难说。他杀功臣完全就是政治因素嘛,又不是真的那么变态就是喜欢杀人见血。你再看卢绾,唯一一个沛县出身的异姓王(其实刘邦封异姓王是有规律的),而且以前还是长安侯,自由出入皇宫。这是因为他功劳高吗???真的不是因为他是和刘邦同年同月同日生、从小玩到大的发小吗?刘邦对他才是真爱吧(误)。

感觉汉初的史料比较匮乏,很多事情都模模糊糊一笔带过甚至完全没写。就比如说陈豨,简直就是工具人,他的出现就是为了谋反,连他是怎么跟着刘邦的都不知道。而且很多都带有主观色彩,比如说太史公或多或少美化了项羽。其实项羽……他才是个暴力分子吧!动不动就要烹人的,虽然刘太公没有烹成,王陵母亲可是真的烹了啊!刘邦喊着“分一杯羹”,大家说他无耻;难道项羽捉了人家老爸说我要把他煮了就不无耻了吗!而且我觉得这个分一杯羹吧,是基于刘邦对项羽的了解程度才会这样说的。当然了这也只是我个人认为刘邦能有这个能力去看透项羽的心理,实际上到底怎么样谁知道呢。而最后项羽乌江自刎时说的“天要亡我,非战之罪也”这句话,难道不就是“怨天尤人”的最好释义吗?(求喜欢项羽的朋友们不要骂我不要骂我不要骂我QWQ,我真的这么觉得)

非常好说到这里我已经跑题了。总之我想表达的就是,刘邦并不是一个无情无义的人,在不和权力相冲突的情况下他还是个挺厚道的人,对手下很大方,而且难道大家没有发现丰沛出来的功臣只要不作死最后都过得挺好的吗?(樊哙要抛开,他太特殊。)而且说着“分一杯羹”,后来当了皇帝第一时间就尊刘太公为太上皇,仍然像民间父子一样行礼,给他祝寿时还听他的训导。《西京杂记》里面说刘邦为了刘太公设新丰,但不是正史,看看就得了。(其实我很想吐槽一点,汉书里面说刘邦是刘媪被龙包裹住后“感孕而生”的,也就是说……刘太公其实被龙绿了23333)

说回吕后。吕后为了他刘家任劳任怨,说下地干活就下地干活,还替他养大了刘肥(所以才没真的下狠手去杀刘肥,包括后来的刘长,因为是亲手养大的多少有点感情),加上那时候还年轻,虽然没人知道她长得漂不漂亮但应该不会丑。所以要真说刘邦和吕雉之间没有点感情,我还是觉得不太可能。而随后两人常年分离,吕雉要照顾刘家一家老小,有时候还要跑去给刘邦送饭,整天担惊受怕的,又被牵连进去坐牢又被楚拉去做了两年多的人质。你说,什么样的弱女子能承受得住那么大的压力?所以说吕雉真的是个非常非常顽强的人,抗压能力强,头脑也一直都很清醒。刘邦会看不到这些吗?吕雉是什么样的人,吕雉为他做了什么,像他这种通透得像明镜一样的人,会看不到吗?

所以我觉得刘邦对吕雉肯定有感激之情。看看刘太公就知道刘邦算是个孝子,吕雉留在老家替他尽孝,光这点都够了。换个别人遇到这么多事儿可能早就改嫁了,谁还管你爹啊,反正那会儿对再婚妇女好像接受度比现在还高。

而且刘邦和吕雉都是权力动物,两个人应该比较能互相理解。建国后很多大事都经了吕雉的手,虽然开国皇后权力一般都比较大,但什么时候有见过像她这样大的?比如说杀韩信。杀韩信这个事情吧,一堆同人文都把它归咎于吕后,有说是吕后担心韩信威胁到吕氏(这个我也认同,的确是一部分原因),而雷一些的居然说是因为吕后嫉妒韩信我的天哪……吕后嫉妒他什么啊!姐姐你现实一点啊好不好!真的要嫉妒岂不是连张良也要杀?按这个逻辑来看卢绾这个和刘邦好到穿同一条裤子的人根本就活不到叛乱好吗!我们正视一下史实就能发现韩信明明就是自己作死的啊!韩信太年轻,又有野心,最致命的是政治觉悟低。他能当齐王,是因为刘邦要用他,被迫立的。刘邦被困在荥阳,韩信暴露出了自己要封王的野心,你说在刘邦看来是怎么样的?完全就是在威胁啊。但其实我还挺喜欢韩信的,至少在我看来他其实只是想封个王,似乎对皇位没什么兴趣。唉,只能说太年轻吧?他自己觉得以自己的战功封个王不算过分,但刘邦觉得很过分,因为他本身就不乐意封异姓王。他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至于说他谋反,我个人更倾向于是刘氏和吕氏给他罗织的罪名。(所以其实陈豨和韩信的CP不是更好磕吗?淮阴侯挈其手,辟左右与之步于庭这种牵小手的情节什么的嘻嘻嘻嘻)

我想表达的就是,刘邦自己也对韩信有杀心,只是一直在犹豫,个中原因我们不得而知,不然就不会在知道韩信死了之后“且喜且怜之”了。杀韩信是吕后动的手,其实可以就是在刘邦的默许下做的。当然,也和她利益相关。因为韩信真的功高震主了,又年轻,自然死亡的情况下同一批人死光了他还活蹦乱跳的,这种人能不威胁到皇权吗?对刘邦来说,自己活不了几年就要把位子让给太子了,而不管太子是谁,都无法镇住韩信。这种情况下他要把持朝政简直就是分分钟的事情。而吕后不用说了,惠帝是亲儿子,要让儿子坐稳帝位,肯定要扫除障碍。不管是韩信李信王信,只要你功高震主了,就留不得你。

把这种事情交给她去做(我认为是这样),而且交代后事也是在讲朝政。所以我认为刘邦把吕后当成了自己意志的延伸,把她当成守护刘氏江山的最佳人选(说最佳是相对的,因为个人认为刘邦不会没看出来吕氏隐患)。刘邦只希望江山不会拱手于人,至于死后的别的事情,他不一定真的那么在意。比如说网上流传的刘邦亲手所写的《手敕太子书》,可笑至极,只要稍微学过点文言文的都知道是现代人伪造。其中一句是:吾得疾遂困,以如意母子相累,其馀诸儿皆自足立,哀此儿犹小也。这可能吗?戚夫人和吕后之间的根本就不是什么乱七八糟的后宫争宠,而是夺嫡的政治斗争(或许连夺嫡也不算,这个放后面讲)。那么熟悉权力游戏规则的刘邦会不知道自己死后戚夫人和刘如意的下场吗?怎么可能还特意提起刘如意?真以为戚姬是真爱?

另外要说的就是刘邦对吕雉有的那一些别的感情,但是我说不上来,只好留下几段话让大家发表一下意见?

先是鲁元公主差点要被和亲的那一次,多数的看法是,若果不是因为“吕后日夜泣”,对刘邦说“妾唯太子、一女,柰何弃之匈奴!”的话,她就真的会被送去和亲了。但这里我有不同的看法。因为后面刘邦是用宫女顶替了公主的名义去和亲的,没说结果怎么样,那就是很顺利咯?没有人发现这是个假公主咯?那……为什么不一开始就放宫女去??刘邦改变想法真的是因为吕后对着他日夜哭诉?我们先放下这一点,来看看吕后写进史书里的另一次哭泣。

在刘邦想让刘盈去平叛时,史记里有这样一段:乃说建成侯曰:“……君何不急请吕后承闲为上泣,言:‘黥布,天下猛将,善用兵,今诸将皆陛下故等夷,乃令太子将,此属莫肯为用,且布闻之,鼓行而西耳。上虽疾,彊载辎车,卧而护之,诸将不敢不尽力。上虽苦,强为妻子计。’”于是吕泽夜见吕后。吕后承闲为上泣而言,如四人意。上曰:“吾惟之,竖子固不足遣,乃公自行耳。”不得不说刘邦这个决定直接加速了他的死亡……还病着呢,就跑去平叛了。个人认为刘邦会亲自去是带着政治因素的,就怕太子太弱压不住军心或者根本平叛不了啊什么的。但是我疑惑的是,吕后打的竟然是人情牌。换成大白话就是:“虽然你辛苦一些,但是为了老婆孩子,还是你去吧!”“我就知道这小子没用,还是老子自己去吧!”听起来……竟然有点寻常百姓家的意味了???其实他可能本来就打算自己去吧。

鲁元公主和惠帝的这两次打的都是人情牌,而且都还奏效了,感觉有点迷惑。所以我就在想刘邦在这两个事件里到底是怎么样的一个想法?是真的被感动到了?还是说只是想震慑警告吕后?

还有同样看不懂的就是审食其的存在。

审食其一开始就是刘邦的人,留在沛县帮忙照顾一家老小的。如果吕后真的和审食其发生点什么事情,刘邦会不知道?要搞死审食其难道不是分分钟的事情?总不见得不动审食其还会有什么政治障碍吧?不会有的吧?私通这种事情一捅出来,连整个吕氏都能打击到诶。

个人猜测吕雉和审食其并不是那种男宠的关系。而且史书上只说审食其是为吕后所亲信,亲信也不一定就是那样的关系吧?但是我又无法解释审食其在吕后当政时期权力过大的问题……所以感觉很迷惑。

 

------------------------------------------------------

关于惠帝:

汉惠帝,我一点都不觉得他是个胆小懦弱而且无能的人。首先是他看到人彘时的反应:居数日,乃召孝惠帝观人彘。孝惠见,问,乃知其戚夫人,乃大哭,因病,岁余不能起。他在看到人彘的时候一点都不害怕啊!还有心情问那是谁。是在知道那是戚夫人的时候才被吓到的,最主要的还是因为觉得无法接受自己母亲的心狠手辣……所以吓到他的根本就不是血腥恐怖的画面,而是吕雉。

还有一个阴谋论,就是关于刘如意的。

帝晨出射。赵王少,不能早起。太后闻其独居,使人持鸩饮之。黎,孝惠还,赵王已死。

按照太史公的习惯来看,他是不会放过惠帝在知道这件事情后的反应的。可是这句话里,就一句赵王已死竟然就……没了??惠帝竟然没有什么反应?是因为他早就预料到这个结果了吗?还有一点就是这里暴露了惠帝的一个生活习惯,他有时候早上会起来射猎,一猎就是一整天。能做到这种事情的人,起码身体上不会弱吧?

……但是他的一生悲剧真的就是自己的母亲带来的,唉。

关于早期的夺嫡,我的看法是刘邦从来都没真的想换太子。

首先商山四皓就很玄乎,四个头发花白的老人,只听说有才华,也没听说过他们有什么治国理政的经验,刘邦凭什么因为这四个人来了就认定刘盈羽翼丰满了?刘邦可不是相信有才华就能搞好政治的人啊。所以我觉得这个只是借口,包括张良给吕后献计都是编排好的,通过“能否吸引到我都招不来的人来为你效力”的课题,来考验刘盈的能力。还有就是拿这个堵住戚姬的嘴,毕竟她“日夜啼泣”,刘邦又还宠着她,就拿这个理由哄一哄。

而且那段时间如意才多大?已知刘如意排行第三,前面的刘盈出生于公元前210年,后面的文帝出生于公元前203年。而戚姬成为刘邦姬妾是在封王之后,也就是公元前206年。那么加上怀孕的时间,刘如意可能出生于公元前205年、204年或是203年。刘如意是在公元前198年封的赵王,那个时候他才多大,哪来的类不类刘邦?刘邦真的有可能在明知道自己不可能有多长寿的情况下,放弃被一众功臣集团拥护的刘盈,选择立在朝中无人的孺子刘如意?这不能吧……

御史大夫周昌廷争之强,上问其说。昌为人吃,又盛怒,曰:“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上欣然而笑。吕后侧耳于东厢听,既罢,见昌,为跪谢,曰:“微君,太子几废!”

这一段我觉得很值得玩味。周昌基本上是很直接地怼着刘邦了,结果听到他口吃,居然“欣然而笑”?喂喂喂你们可是在争执废立太子的国家大事诶!他口吃又不是一两天了你笑什么啊!而且吕后居然就在附近听着……?居然在听?这真的没有一点点故意的成分吗?

之前还有认为过是因为吕氏一族权威过盛才想要废太子的,也是因为这个才废不动。现在不那么觉得。因为发现刘邦在处理吕氏一族的时候根本就不手软。你看樊哙就是很好的例子,临死前决定要杀了他。樊哙可是外戚+功臣两派势力的结合体啊!

再来一个,就是刘邦当初逃跑要把惠帝和鲁元公主踢下马车去的情节。我个人倾向于这又是刘邦演的一场好戏,为了表示自己舍小家保大家的精神来笼络人心,就跟刘备摔阿斗一样。而且当时情况应该没有那么紧急,不然哪来的时间给他和夏侯婴?一个踢孩子一个抱孩子,来来回回好多次,真的急会有这时间?而且从疾驰的马车上摔下来那么多次,当时才几岁大的两个孩子真的不会摔死吗?我觉得是刘邦很清楚夏侯婴会拼死去救他们两个的。当然了,如果真的时间有那么紧急,想来刘邦都不会给夏侯婴半点机会去抱孩子吧,直接抛弃就完事了。

 

最后补一点戚姬。

典型的不是金刚钻非要捣瓷器活儿。好好做过宠姬就好了嘛,非要跟吕后杠。舂米就舂米吧,你唱什么歌……完全就是自己一步步走向人彘的。而且她和吕后在刘邦心里也不是一个档次的。戚姬大概就只是个得脸些的玩物罢了。


---------------------------------------------------

读的书不多,如果有犯史实错误麻烦指出呀~

如果有主观上的分歧,我只能解释成“我认为”。

感谢拨冗阅读此文。

评论 ( 29 )
热度 ( 320 )
  1. 共32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

© 拣枝客 | Powered by LOFTER